有谁能解释一下 博客 是什么东西,(napster创始人的简单介绍)

2023-03-27 3:14:05 最新游戏资讯 lvseyouxi

博客是一个定期更新的网站或网页。

可以用于个人用途或满足业务需求,其内容以相反的时间顺序显示(较新的内容首先出现)。

博客是一种网站,其中内容以相反的时间顺序显示(较新的内容首先出现)。博客内容通常采用条目或“博客文章”的形式。典型的网站本质上是静态的,其中内容按页面组织,并且不经常更新。而博客是动态的,并且通常会经常更新。一些博客每天发表多篇新文章。

napster创始人的简单介绍 第1张

起个好名字很重要:创业公司如何取名?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业。而创业的之一步就是注册一个公司名字。由于注册公司越来越多,创业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想一个注册时的公司名字。下面企二哥-免费公司核名系统就为广大创业者们普及一下注册公司取名的相关内容。

公司取什么名字好

很多创客在开公司时会问,公司名字要怎么取才好呢?希望以下内容能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有创意的公司名字:

【三星电子】

三星(samsung)是韩国首尔一家公司,来源于韩语。samsung可拆分为sam和sung。sam代表“三”,sung的意思是“星”,所以samsung就是三星的意思。

另外,韩语的“sam”还有“强大、数量多”的意思,而“sung”有“永恒”的意思,所以合在一起就是“永恒的强大”。据悉三星电子研发支出超过155亿美元(约合983亿元),净利润达390亿美元(约合2473亿元),创下历史纪录。此外国行三星s9系列发布,井柏然成为三星手机中国区代言人。

【因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因:五行为土,多劳受苦,忧心劳神,性刚有牢狱之灾,晚福之字。 (吉)

博:五行为水,智勇双全,多才巧智,中年奔波,晚年隆昌。 (吉)

吉凶:经商做事,顺利昌隆,如能慎始,百事亨通。 (吉)

【坤朋物流】

用字分析:从行业五行来看,名字中需有金或土相助,坤字五行为土,名字助运公司在行业中大展宏图。

文化含义分析:“坤”指大地,土地,引申为经营范围广,大展宏图。“朋”指彼此友好的人,引申为客户至上、真诚服务。

【百越教育】

吉祥分析:(铁镜重磨)权威显达,博得名利,且养柔德,功成名就。

文化含义分析:“百”出自成语百里挑一,形容企业优秀杰出、是业界精英。“越”出自成语超群越辈,形容公司人才济济,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

【花知化妆品公司】

用字分析:从行业五行来看,名字中需有火或木相助,花字五行为木,知字五行为火,名字助运公司在行业中大展宏图。

文化含义分析:“花知”来自唐诗:李白所著 《姑孰十咏。望夫山》“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寓意使用了自家公司化妆品之后能像花一样美丽知性。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公司核名能不能通过,可以用一下企二哥公司核名系统,核名结果不仅快,而且核名结果可靠。

关于音乐的重大事件!!!

五十年前,摇滚诞生于1954年7月5号,开始了一个传奇:在孟菲斯Sun唱片公司的录音棚里,19岁的美国卡车司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猫王)录制了之一首、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单曲——《好极了(That’s All Right)》。关于摇滚乐究竟何时诞生,专家学者历来争论不休,但今年的权威主流音乐杂志《滚石》选取了这一天作为摇滚乐的诞生之日,首度给出了解答。[br][br] 作为主流音乐的商业杂志,《滚石》的理由是因为猫王的那一次录音的结果首次让摇滚乐走向主流,为大众所知、并且带来了流行音乐行为方式以及观念的革新,具有显而易见的标志性。从那以后,摇滚乐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属于音乐范畴,而是缔造了庞大的摇滚文化。半个世纪以来涌现了无数摇滚英雄,《滚石》选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50个瞬间,这些瞬间,组成了一部完整的流行音乐史。[br][br] 【1954年7月5日】[br] 卡车司机猫王开创摇滚乐[br][br] 1954年7月5日,孟菲斯的太阳公司录音室,猫王和两名同伴在这里录下歌曲《That’s All Right》。当时的猫王只有十九岁,正职还是卡车司机。这首歌曲由Arthur Crudup写成于1947年,而猫王重新演绎的这首歌,开创了整个摇滚乐的历史

【1955年5月】[br] 查克·贝瑞录下首张小样[br][br] 1955年5月,查克·贝瑞(Chuck Berry)录下了一张四首歌的小样——没有重复录音技术,只能一次录好,错了就重来,贝瑞一共录了36次。许多年后,吉他大师艾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说,这次事件为摇滚乐的演奏方式定下了法则。[br][br] 【1960年11月】[br] “布莱尔大厦”的传奇[br][br] “布莱尔大厦”(Brill Building)是位于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一幢十层高的大楼。当年有大约160个音乐界、唱片业界人士在那里办公。整个1960年代,这栋大厦为流行乐界贡献了无数的上榜金曲。1960年11月,卡罗·金(Carol King)在那里灌录了“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六周后,这首歌爬到排行榜首,并开启了女子组合的风潮。[br][br] 【1962年10月】[br] Motown上路[br][br] 1962年10月,Motown唱片已经从底特律创立之初的小公司发展壮大起来,为了提高影响力,创始人贝瑞·高蒂(Berry Gordy)决定把旗下歌手号召起来以Motown的名义进行巡演。这次演出吸引了大量白人和黑人歌迷。[br][br] 【1962年10月】[br] “灵歌教父”背水一战[br][br] 1962年,有“灵魂乐之父”称号的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在纽约哈莱姆区的阿波罗剧场演出,受到雷·查尔斯(Ray Charles)1960年的现场专辑《In Person》影响,布朗向唱片公司提出将整个演出录下并发行。但唱片公司老板坚称歌迷只对新的单曲感兴趣,不会花钱买一张他们已经花过钱欣赏过的演唱会。于是布朗只好自资出版,他花了5700美元,这张唱片当年卖出了100万张,早已成为灵魂乐史上的经典。[br][br] 【1963年4月】[br] 车房摇滚国歌诞生[br][br] 1963年4月,五个来自美国俄勒冈的小伙子走进录音棚,为了捕捉现场气氛,乐队中的四人围着麦克风站成一圈,主唱站在中间,他们录下的这首名叫“Louie, Louie”的歌很快成为车房摇滚(Garage Rock)史上的经典。它不但被包括蒂娜·特纳(Tina Turner)、贝瑞·怀特(Barry White)等许多人翻唱,也启发了The Kinks和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等人。[br][br] 【1963年春天】[br] “讨厌”的金星录音室[br][br] “我想,人人都喜欢与我一起工作,但人人都讨厌‘金星’录音室。”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说。不过正是在那间充斥着蟑螂和粪便的龌龊录音间里,诞生了“Be My Baby”这首金曲,自那以后,从1962至1966年间,菲尔·斯派克特名下的大热歌曲超过20首,金牌 *** 人的地位稳如泰山

【1964年1月】[br] 史上最伟大的灵魂歌曲[br][br] “一天晚上,他打 *** 叫我过去听他新写的歌,”山姆·库克(Sam Cooke)的吉他手鲍比·沃麦克(Bobby Womack)回忆起他之一次听到“A Change is Gonna Come”这首歌的经历。“他家里有一大堆音箱,于是他唱给我听了,我骨头都在打颤,我跟他说:‘山姆,这首歌能听到人想死。’”山姆后来承认,这是他写的最艰难的一首歌。[br][br]

]【1964年夏天】[br] 砸碎吉他[br][br] 1964年夏天,以吉他手彼特·汤申德(PeterTownshend)为核心的“谁人”乐队开始了巡回演出,彼特·汤申德旋风般的吉他手法把气氛掀到了 *** 。吉他似乎成了他的武器,砸向天花板和音箱,最后也被砸了个粉碎。也是那一周“谁人”推出了单曲《I’mtheFace》,他们的影响力由伦敦开始席卷世界

【1965年7月25日】[br] 鲍勃·迪伦开启民谣时代[br][br] 1965年7月25日,Newport民谣音乐节在罗德岛举行。年仅24岁的鲍勃.迪伦身穿黑裤子和绿衬衫,登台用电吉他演出。这场不成功的演出,却开启了民谣摇滚(FOLKROCK)时代的来临。[br][br] 【1966年1月21日至23日】[br] “Trips”音乐节[br][br] “Trips”音乐节使旧金山成为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以及嗑药文化的大本营。Grateful Dead的主脑如此描述他们的现场音乐:“有时我们会连续演奏几个小时,要么就是弹上十分钟,然后便晕倒在台上。”[br][br] 【1966年1月至2月】[br] Beach Boys经典《Pet Sounds》面世[br][br] 1966年1月,当Beach Boys前往日本巡演时,他们的主脑中途因为精神分裂不得不返回家中,歪打正着,他在家中养病时产生了创作《Pet Sounds》专辑的灵感。[br][br] 【1966年8月】[br] “大门”的开启[br][br] 1966年8月,吉姆.莫瑞森(JimMorrison)还是加州大学电影专业的学生,成日醉心于诗歌和摇滚乐。这年夏天,吉姆.莫瑞森和他的同学瑞.曼萨克(RayManzarek)组成了乐队“大门”。他们写出了《TheEnd》和《LightMyFire》等旷世名曲。[br][br] 【1967年1月14日】[br] 嬉皮运动登堂入室[br][br] 1967年1月14日,一些青少年学生首次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聚会,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主张,当然也包括采用音乐的形式,这种松散的聚会一直延续了下来,后来形成了波及全世界的“嬉皮运动”。这一年的夏天,被称为“爱之夏”。[br][br] 【1967年1月24日】[br] 阿丽莎·富兰克林惊艳Fame录音棚[br][br] 1967年1月,24岁的阿丽莎·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来到美国阿拉巴马州的“Fame”录音棚,在钢琴前坐下,开始唱一支蓝调,两小时后,她已经录好了她在Atlantic唱片公司的首张大碟的主打歌。鼓手罗杰·霍金斯(Roger Hawkins)如是说:“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够传达出如此多的情感。”[

【1967年2月10日】[br] “甲壳虫”的新世界[br][br] 1967年2月10日,“甲壳虫”乐队在伦敦的EMI录音室开始灌制在整个摇滚乐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专辑《佩帕上校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这也是英国历史上首次采用两个四轨录音机灌制唱片,同时所有歌曲被赋予一个完整的概念。这张唱片重新定义了摇滚乐唱片的含义,并在后世的一系列评比中名列前茅。[

【1967年6月16日至18日】[br] 吉米在Monterey音乐节点燃吉他[br][br] 这场著名的音乐节被拍摄成纪录片,并以DVD的形式发行了。亨德里克斯用牙齿拨弦,在“Wild Thing”一曲快结束时,他把打火机里的液体倒在吉他上,随后将它点燃。[br][br] 【1969年12月6日】[br] 旧金山大灾难[br][br] 1969年12月6日,“滚石”乐队以一场群星慈善演唱会来纪念他们美国巡回演唱会的成功,结果这场免费演唱会变成了一场灾难,雇来的保安公开吸毒并殴打观众,一场混战就此展开,一名歌迷当场死亡。

【1972年5月】[br] “滚石”登上巅峰[br][br] 1972年5月,“滚石”乐队推出双碟《大街上的流亡者》(Exile main Street),这张唱片是“滚石”乐队的巅峰之作,虽然乐队成员的个人生活在这一时期先后陷入泥沼,但他们的巨星地位已不可动摇。[br][br]

1972年7月8日】[br] 大卫·鲍伊开创Glam-Rock风潮[br][br] 伦敦的皇家音乐厅里,正播放着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束红光射向舞台,人们看到一个橘红色头发、身传红绿两色太空服的男人出现在在舞台上,“大家好,”这个外星人似的家伙用一种柔软而文雅的语气说。“我是‘星尘齐格’(Ziggy Stardust)。”这个“星尘齐格”就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那次演唱会启动了以妖艳、中性打扮为大宗的Glam-Rock风潮

1973年5月-7月】[br] “齐柏林飞艇”统治美国[br][br] 1973年5月-7月,“齐柏林飞艇”(LedZeppelin)开始了在美国的首次巡回演唱会,这也标志着重金属摇滚开始全面入侵美国。应该说1973整年的美国音乐市场都属于“齐柏林飞艇”。[

【1975年夏天】[br] CBGB开启朋克时代[br][br] 1975年夏天,位于纽约市中心的一个摇滚乐俱乐部CBGB开始逐步热闹起来。RAMONES、“金发女郎”(Blondie)、“头部特写”(TalkingHeads)和“电视”(Television)等乐队也开始在此驻唱表演,CBGB因此也发展为美国朋克运动的策源地

【1975年7月18日】[br] 鲍勃·马里一夜成名[br][br] 是当晚在伦敦举办的一场音乐会让这位“雷鬼”(Reggae)歌手成为世界巨星。众多乐迷企图冲过障碍挤向舞台,场面一度混乱。当马里唱起他的新歌《No Woman,No Cry》时,获得了全场观众最强烈的反响。从此这首歌也成为了马里家喻户晓的名曲。那一夜让“雷鬼”成为一种全球的音乐现象,而鲍勃·马里(Bob Marley)也成为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音乐符号。[br][br] 【1975年8月】[br] 斯普林斯廷的重要演出[br][br] 美国蓝领摇滚代表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在发表第三张让他们扬名世界的专辑《天生劳碌命》(Born to run)之前,他和E街乐队(E Street Band)所属的唱片公司请来超过1000名行内人士观看他们在纽约一家酒吧“底线”(Bottom Line)的演出。斯普林斯廷因食物中毒不得不暂停表演,但这次演出为他们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976年11月25日】[br] the band乐队告别演出[br][br] 在1967年到1976年间迪伦与“乐队”(The Band)一起进行了巡回演出,在伍德斯托克居住了一段时间。1976年洛杉矶的最后一场演出上嘉宾云集,从Bob Dylan、Neil Young到Eric Clapton、Van Morrison等巨星均有出席。[br][br]

【1976年12月】[br] 英伦朋克风暴[br][br] 1976年12月,“性手枪”(Sex Pistols)在英国进行了之一次巡演,他们用愤世嫉俗的力量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年轻人,也由此揭开了英伦朋克运动的风暴。这次演出之前他们刚刚在EMI旗下推出了首支单曲《英国的无 *** 主义》(Anarchy in the UK),因为歌曲内容过于大胆遭到BBC的拒播

【1980年12月10日】[br] 约翰·列侬的凋落[br][br] 1980年12月10日,约翰·列侬和妻子大野洋子一道录制大野洋子的歌曲《WalkingonThinIce》,晚上10点半他们离开了录音室,赶往位于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公寓。[br][br] 就在他们即将迈入公寓大门的时候,身后传来喊声“列侬先生”,接着疯狂的歌迷大卫·查普曼对着他连开了四枪,约翰·列侬中弹倒在血泊之中,随后被送往医院不治身亡。时年四十岁。[br][br] 【1981年8月1日】[br] MTV入侵美国[br][br] 由于当时英国乐队杜兰·杜兰(Duran Duran)的歌曲被禁止在美国电台播放,他们从开始对MTV一无所知到成为之一支沾了这种现代科技光的乐队。为了与“文化俱乐部”(Culture Club)和“人类联盟”(Human league)抗衡,他们惟有靠电视音乐频道进行宣传。而这一尝试也让他们的专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年之间,美国的MTV观众也从250万急增到930万

【1983年5月16日】[br] “月亮步”飘走全球[br][br] 1983年5月16日,为了纪念Motown唱片25年周年,迈克尔.杰克逊应邀参加演出。他的“月亮步”配合单曲《BillieJean》在这次演出中首次亮相,这种新颖的舞步一下子风靡了全世界,也奠定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之王”的地位。[br] 随后在该年12月发布的专辑《Thriller》打破了唱片销售纪录,在排行榜上停留37周,并诞生了5首冠军单曲

【1983年6月5日】[br] U2乐队美国红石公园音乐会[br][br] 在美国落基山脉的红石国家公园里的演出,成为U2乐队最成功的一次户外大型演出。超过9000个座位和国家公园的天然美景为他们的音乐提供了最壮观的舞台。当天他们演唱的一曲《Sunday Bloody Sunday》也成为U2乐队反抗暴力的标志性歌曲。[br][br]

【1984年9月14日】[br] 麦当娜的骇人之举[br][br] 1984年9月14日,急于摆脱格莱美奖阴影的MTV决心扩大自己的影响,颁发首届音乐录影带大奖。麦当娜应邀参加了颁奖典礼并表演了同年推出的歌曲《LikeAVirgin》。在演出现场,电视工作人员被麦当娜身着婚纱礼服在地板乱滚的骇人表演吓呆了。麦当娜在MTV颁奖礼上的放肆举动遭遇了巨大批评,但很多青少年还是为麦当娜的风采着迷

]【1991年8月17日】[br] 西雅图之声发出号角[br][br] 1991年8月17日,Nivana乐队录制了SmellsLikeTeenSpirit》,这首歌彻底改变了Nivana乐队的命运。由于这首歌充满狂傲不羁不经修饰的叛逆色彩,受到人们的空前热烈欢迎。随后推出的专辑《NeverMind》,就此奏响了西雅图之声的号角,包括PearlJam和SoundGarden在内的一大批来自西雅图的乐队,改变了摇滚乐日趋没落的僵气。[br][br] 【1994年11月30日】[br] 饶舌天王之战[br][br] 1994年11月30日,饶舌巨星Tupac Shakur被劫匪开枪打伤,他认为幕后指使者是其好友,另一位饶舌歌手B.I.G。从那一天起,当时饶舌歌坛上更优秀的两位歌手展开了人身攻击战,这场战争以Tupac的一位朋友丧生而告终。[br]【1996年秋天】[br] Radiohead渐入佳境[br][br] 1996年秋天,英伦乐队Radio鄄head开始录制专辑《OKComputer》。[br][br] 当时已出版两张专辑的乐队成员面临种种困惑,他们躲在英格兰Bath附近一幢15世纪的老房子里,憋了近一年时间才交出作品。[br][br] 这张唱片弥漫着数字时代的困惑和莫名的忧郁悲伤,在全球博得一致好评。由此开始来自英伦的音乐在全世界再度以群体姿态集体崛起。[br][br]

]【1997年夏季】[br] 女性势力抬头[br][br] 1997年夏季,首届Lipiah Fair音乐节打破了女歌手叫座力不如男歌手的神话。首届音乐节为期37天,参加歌手全部为女性。至1999年,三届音乐节共有250位女歌手参加,门票收入达6500万美元。虽然这一音乐节在三届后停办,但已在音乐史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br][br]

]【1998年夏天】[br] 白人也饶舌[br][br] 1998年夏天,阿姆推出首张大碟《The mothers LP》,其中的歌曲“My Name is”开创了白人饶舌音乐的先河,从此之后,饶舌乐队不再是黑人的专利。[br][br] 【1998年秋天】[br] Napster引领互联网时代[br][br] 1998年秋天,Shawn Fanning还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在他的创意之下成立了Napster网站,旨在通过互联网提供音乐的免费下载。这种新颖的音乐传播方式一下子风靡了全世界,人们只要通过 *** 就能轻而易举获得各种音乐。截至2000年夏天,Napster的注册用户达到5800万,提供下载的歌曲4亿5千万首,因此Napster也遭到了传统唱片公司的围剿。[br][br] 【2000年3月】[br] 青少年偶像称霸[br][br] 2000年3月,男孩组合’Nsync推出专辑《No Strings Attached》,首周销量达240万张,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青少年流行偶像潮流推至巅峰

【2001年10月23日】[br] iPod带来唱片工业革命[br][br] 2001年10月23日,苹果公司推出最新mp3播放器iPod,这部可收录1000首歌的播放器(今天的最新版iPod可收录1万首歌曲),从此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

【2002年6月21-23日】[br] 新的乌托邦[br][br] 2002年6月21-23日,首届Bonnaroo音乐节在田纳西州举行,参加者均为基层乐队,组织者也未做任何宣传。但其名声不胫而走,成为美国音乐爱好者的最新圣地

【2001年9月21日】[br] 纪念“9·11”[br][br] 2001年9月21日,U2、Neil Young等数十位歌手为“9·11”举行纪念音乐会,筹得2亿美元善款。在此之后,保罗·麦卡特尼等巨星举办了一系列纪念音乐会,将所有门票收入捐赠给“9·11”的死难者家属。

1985年夏天】[br] Rap浮出水面[br][br] 1985年夏天,“野蛮男孩”(BeastieBoys)和Run-DMC联合举行了巡回演唱会。他们分别刚刚发行了专辑《LicensedtoIll》和《Raising》,堪称八十年代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Rap音乐唱片。[br][br] 这次巡回演唱会是Rap音乐首次做公开大型演出,Rap这种黑人地下音乐由此开始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br][br] 【1985年7月13日】[br] “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音乐会[br][br] 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义演为非洲灾民募集到5000多万美元。[br][br] 【1987年夏天】[br] Beastie Boys与Run DMC巡回演出[br][br] 1986年Run DMC推出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专辑《Raising Hell》,而Beastie Boys的《Licensed to Ill》的销售数字也在一路飙升,眼看就要成为整个上世纪80年代销量更高的说唱专辑。于是1987年夏天,他们联手开始了一场巡回演出。“正是那次巡回把Hip-Hop带到了城市以外的地方,你无法拒绝它,无论你是白人,还是日本人。

P2P是什么啊?

1、什么是p2p

P2P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 *** 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 *** 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 *** 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 *** 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当然但是过去的5年里,互联网的发展至少从表面上远离了P2P,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节点也不能和其他节点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唤醒了深藏在互联网背后的对等联网。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局域网 *** 享目录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们认识到把这种“对等联网”拓展到整个互联网范围的可能性。当然,在许多人的眼中,Napster并不是纯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个处于中心协调机制。

事实上, *** 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OICQ是更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 是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可以归入P2P是拍卖网站譬如eBay,人们在总结eBay的模式的时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点类似?eBay就是一个将人们联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区,用户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户叫卖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服务,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户之间进行的。如果将“交易”的概念推广,C2C就是P2P的一个特例,这里人们互相交换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细深究的话,Napster和即时讯息在赋予用户之间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户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时,却破坏了服务器端的那种自互联网出现之初就存在的对等联网思想,因为它们都需要有一个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对等联网的许多服务器。这也正是诸如Gnotella和Freenet不断的宣称它们创造了“纯粹”的P2P,完全没有中心服务器的P2P服务。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联网的本质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在WWW出现伊始P2P就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们各自建立网页、互相做链接,人们上网是沿着链接冲浪。那时的web是真正的“网”(web)。但是当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门户站点后,人们上网的方式被改变了,人们从此到一个地方去获取所有的信息。记得新浪曾经有一段时间说它们是“目标站点”模式,但是如果多问一句,现在人们一条一条地阅读新浪的新闻,在头脑中还有一个“网”的概念吗?更大的问题是,这些站点控制了信息的流动、充斥了过时的信息、阻碍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另外还有太多的广告。 P2P就是把控制权重新还到用户手中去。人们通过P2P可以共享硬盘上的文件、目录甚至整个硬盘。这种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动的,那些费心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的东西肯定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将使互联网上信息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种和WWW刚刚出现的时候同样的激动呢?有一点。

因为每个Peer都代表了其后的人,基于自组织的网上社区也正在显现。与门户站点从上而下建立社区的方式不同,人们将以自发的方式形成社区。

当人们加入P2P *** 的时候,所有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所有人都拥有了极容易地在 *** 上创造“内容”的机会。当然,真正在 *** 上创造或提供内容的人还是少数的,据统计Gnotella的用户中仅仅有2%向其他用户提供了内容,即使在比较活跃的Usenet张贴文章的用户也仅占所有用户的7%。但是,P2P之一次使得所有上网的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 *** 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 *** 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我们不妨花时间作一点回顾。

互联网的发展于近现代的许多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即都是先在军事工业形成,再转到民用领域。互联网发源于至今看来也十分新颖的战略思想:为了避免敌人的毁灭性武器命中全国的军事指挥控制中心,应该怎么办?传统的 *** 是一方面想方设法尽可能地不让敌人知道中心的确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御打击的能力。但在当今的核武器年代,对方有着连一个星球都可以炸毁的核弹,再固若金汤的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击肯定马上化为乌有。而只要有机密存在,总有打探出机密的 *** ,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 *** 也不是长远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军事人员充分发挥逆向思维,想到既然不可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中心免受攻击,那么还不如根本不设中心!让每一个基地乃至每一台电脑都能独立运作,这么一来等于有了无数中心,敌人除非真的将这个星球炸了,否则其中一个基地或电脑受损,也不影响其他基地或电脑继续发挥作用。正是这种“非中心化”的思想成为形成互联网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许多技术出现之后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原先的设计发展,服务器/客户机的架构逐渐变成了互联网的主流,浏览变成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联网的普通用户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电视观众一样被动地浏览着大网站们创造的内容。人们在 *** 上的主要活动访问了在这么门户站点上,读新闻、参与讨论组、聊天。但是这使得设计的互联网的一个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断服务如出现什么情况?这种假设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击各大网站造成的混乱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联想的线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时讯息还是需要位于中心的服务器,那么Gnotella网站上的一句话可能表达了它们所推广的“纯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设计Gnotella是为了在核战中生存(Gno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它的网站上这样描述,纽约的用户受到攻击至多只会影响那个地区的部分用户,而其他地方的Gnotella用户还能正常的使用,这不正是互联网最初的理想吗?

(3)Napster带来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当时由只有18岁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开发的,它提供服务允许音乐迷们交流MP3文件。它与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费音乐下载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服务器没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个新的软件供音乐迷在自己的硬盘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户共享的歌曲文件,并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务的用户硬盘上去下载歌曲。Napster在短时间里吸引了5000万用户,最终,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权推上被告席而成为世界的焦点。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象唱片业这样,生存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软件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胁。对于Napster引起的版权问题有过很多的讨论,但是多花一些时间讨论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个案件决定了也决定了P2P文件共享这一分支的前途,也决定了未来如何处理互联网上的版权问题。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达成和解协议。舆论认为这表明唱片业意识到通过数字方式发布音乐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消灭Napster也无法阻止其他模仿Napster的服务商出现。因此还不如与之合作改变Napster,将之变成在线音乐销售的渠道。现在的唱片工业面临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压碎一个鸡蛋”那样压碎,而是与之合作,将Napster的5000万用户变成自己的客户。也就是将Napster的模式变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业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仿者继续免费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国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乐网站Napster版权纠纷案作出裁决,认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权。但是三名法官并没有应唱片公司的要求,决定立即关闭网站,而是把最初的判决送回给低一级的地 *** 院。法官们说,这项裁决内容过于复杂,需作进一步澄清。但错综复杂的法律过程和长达58页的判决书反映了现在既缺乏与互联网相关的版权法,也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Napster后面的技术和思想给互联网带来的影响。“魔鬼”已经钻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经被打破了。对于唱片界来说,至少它们销售唱片的方式被彻底改变了。下一个可能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压缩技术和宽带 *** 将使得人们会在 *** 上轻易地传输整部电影。

事实上合法化的 *** 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试图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创办人之一创办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对于唱片商来说的确有吸引力,如果它们能够从用户身上收费的话。对于利用诸如一个集中的站点提供收费的mp3音乐下载,用户每次从网站下载的时候,网站都必须向电信交流量费,而使用P2P则使得这部分费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获得更多的利润,用户也应该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软件也好像预测到了大规模盗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开放源码软件给软件业带来的“头脑风暴”。在亚洲和东欧,软件业已经在反对盗版上打了败仗。这也正是微软极力推广一种“软件注册模式”,把软件作为按月付费的服务出售,而不再是向过去那样出售容易复制和盗版的硬拷贝。

当然,对所谓“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还是有很多质疑。P2P的这种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没有带来什么附加值,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可能被用来推动人们重新参与互联网、创造他们自己的内容,这也许是价值所在。所有的社区网站都有一个“梦想”,让用户互动来产生内容,但是由于由上而下创建的社区的最根本上的问题,这种梦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P2P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点。

Napster创造的奇迹同时也是揭示了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具有改变整个世界的能力。当肖恩·范宁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校园开发Napster的时候,他只不过是想和他在维吉尼亚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现在这个小软件改变了整个世界。

(4)p2p改变了什么?内容转移到“边缘”

在回顾了Napster了问题和困境之后,下面将看看P2P的更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和消除围绕这个新词的种种误解,以及看看P2P的机会主要在哪儿。

P2P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内容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将主要不是存在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流传已久的两个断言,“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是未来趋势”和“个人电脑死了”。ASP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购买和维护高性能的服务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个人办公桌上的电脑都可以成为“服务器”。用户原来是用台式电脑准备好数据之后再把数据上载到服务器上去,而使用P2P将不再需要这个过程。“个人电脑死了”这个断言就是个人电脑将主要用来浏览互联网、字处理等,因此最简单的瘦客户机就可以满足需求。P2P使得个人电脑再一次成为“中心”。P2P使得个人电脑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特征的设备,个人电脑将重新成为互联网的中心。

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从这个角度看P2P带来了几个改变:

首先,客户不再需要将文件上载到服务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将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运行P2P的个人电脑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联网连接,这使得那些拨号上网的用户也可以享受P2P带来的变革,这部分用户在所有用户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最后,P2P完全改变过去控制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消除客户机和服务器二者之间的差别。

上文对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问题有很多讨论,但是换个角度来阐述,盗版问题往往也正显示存在大量未能满足的需求。Napster的惊人成功(这里指吸引大量用户而不是获得利润)是一种难得的对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证明,揭示了P2P改变互联网的潜力。直通桌面的宽带 *** 逐渐成为现实、个人电脑越来越强大足以胜任“服务器”功能也从另外的方面确保P2P发挥其能量。

个人电脑取代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成为内容的主要存储地将对互联网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改变Windows和Linux几年的“战争”的局面,当“桌面”和服务器逐渐融合,微软可能会极力推广其基于Windows2000的Web服务和“内容处于边缘”(内容处于桌面)模式,从而可能破坏Linux在服务器市场上存在的基础。

提供免费个人主页服务的公司存在的一个理由就是目前互联网使得普通用户很难拥有自己的服务器放置自己的内容。可以预言类似Napster的服务将会出现供人们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发布主页和内容。

WAP等移动服务协议目前还主要关注让人们去使用处于中心的商业服务如新闻、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们的个人电脑上的信息,P2P使这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无线联网P2P访问他们的个人电脑,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传的个人化P2P(Personal P2P)的“无线版本”。

当然,这也不是说使用P2P的个人电脑可以取代服务器,那些安全的备份和需要专家来不断更新的数据还将存在于位于中心的服务器上。 可以这样看待P2P带来的转变,“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较好的适应了互联网初期的情况,个人电脑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专门的服务器、带宽太窄使得个人电脑不得不退化到被动浏览。宽带互联网、更稳定的更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使得我们有理由预言下一个5年将是由“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主导。

(5)重新解读P2P

每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出现的时候它往往可能被人们误读。P2P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让人们开始关注P2P,但也使得许多人认为P2P就是歌曲交换、文件交换,甚至认为P2P和盗版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人们对P2P的理解是被误导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出现之初也面临着误读的困境,人们开始的时候将Free理解为免费的,从而认为自由软件是不可靠的、认为自由软件运动是激进的“反文化的”。事实上Free更多的应该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软件中表达出来和共享软件。这一点对自由软件的鼓吹者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诉商界、媒体和公众自由软件在经济上和逻辑上是可行的。当时著名出版人O’reilly组织了一次自由软件峰会重新定义自由软件,将自由软件改名为开放源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这一重新定义使得人们开始拨开误解的乌云,了解Free的本质。开放源码将人们从有缺陷的软件、锁定效应和传统的软件分发渠道中解脱出来。自由表示合作将可以跨越公司的边界、共享基础性的开发,使人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务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组织另一次峰会来帮助人们认识P2P的潜力和消除Napster、Gnotella造成的P2P是盗版技术的负面影响。另外,他认为目前P2P的状态类似于“盲人摸象”,P2P技术的领导者们每个人都看到了P2P这头“巨象”的一些特征。,如果他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思想,P2P将会更快地发展。这次P2P峰会主要有三个目的:定义P2P,我们要从中的到什么以及为什么;描述P2P的机会,P2P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形成一个提供给大众的关于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负面影响。

参与P2P峰会的有媒体不断报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换服务如Napster、Gnotella、Freenet的开发者,也有那些试图挖掘P2P分布计算能力的公司和组织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开发者。后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术集中那些联接在 *** 上的电脑的空闲的CPU时间片断、内存空间、硬盘空间来替代“超级计算机”。其它正在进行的P2P应用还有,IBM、微软、Ariba也在合作开展一个名为UDDI的项目以将B2B电子商务标准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经开发了一种基于XML、开放的即时讯息标准,Jabber被认为是建立了未来使用P2P数据交换的标准;由Lotus Notes的开发者创建的Groove试图“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沟通”;英特尔也在推广它的P2P技术以帮助更有效地使用芯片的计算能力。

列这样一个名单有一点枯燥,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于具体细节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但这又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与设备相关的,用户连接到到由它创建的P2P *** 上是为了获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对于即时讯息这一类P2P应用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别人连接的目的是和另一个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电脑、手持电脑或者手机。P2P提供了在 *** 上与设备无关的实时交流的能力。

这种将把用户实时的连接起来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动的特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从AOL的AIM、国内Oicq受欢迎的程度认识到这个事实。

能够实时地寻找和联络需要的人是商业应用的基本要求, *** 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在 *** 上最常用的E-mail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即时讯息将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服务,更多的它将是下一个最基本的互联网商业工具。即时讯息现在看起来可能成为诸如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应用的平台。开发了一个开放源码的基于XML和Java即时讯息服务的Jabber似乎正是创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Jabber的开发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联网现有的所有激动人心的东西:P2P、Java、XML和开放源码。它是不是有这种潜力呢?我们更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晰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述,“ *** 上的东西将比人要多”。P2P将使得这些“东西”之间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 上每个设备都是“活跃”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有部分是非常活跃,而有的则被动的,有时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设备可能都是某一个用户自己的,譬如说掌上电脑和台式电脑的数据同步是更好的例子。如果用户的掌上电脑上有些数据和内容是台式电脑上没有的,台式电脑也应该能够向掌上电脑要求获取那些信息,这应该跟我们通过Napster到其他用户那儿去搜索和下载mp3歌曲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 *** 上的节点数目而是这些节点如何参与 *** 决定 *** 是否强大、是否有价值。怎样使得 *** 上几亿的人和更多的设备都活跃地参与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构、技术、策略的开端,它使得互联网的这一理想开始变为现实。现在人们看到的和预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个小角,更多的还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论断P2P中的P是人(people)!这可能是我读到的关于P2P最深刻的解读之一。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真实生活是P2P的环境,人们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术将我们带到了 *** 空间,在 *** 空间我们仍然希望还能够按照原来的P2P方式交流沟通。尽管互联网本质上是支持对等交流模式,但是 *** 的发展给对等交流增加了许多障碍。

正如许多技术专家所指出的,动态IP地址、防火墙、 *** 服务器从技术上使得对等连接变得很困难。更不用说目前的 *** 主导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人们在 *** 上只能被动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空间、社会等级等也束缚了人们的对等交流。但是如果 *** 能够使我们看到对等交流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去追求?)

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的出现和 *** 的发明是具有同样的意义的,但是互联网最开始的主要特征是非实时的,更类似于传真,而没有提供像 *** 那样实时交流,现在P2P的即时讯息可能使得互联网上的实时交流变得和Web页面、E-mail那样普遍和不可或缺。

对于所有的P2P应用来说,更先要做的就是恢复互联网曾经失去的对等联网能力。这也正是Napster从概念上更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征的,但email缺乏实时交流的能力,它类似与传真,但我们还需要“ *** ”的。)

从“人”的角度上将,P2P发展的要点并不是P2P *** 架构是如何,而是P2P将人们在 *** 上连接起来了,人们可以在 *** 这个更迅疾的媒介上处理那些需要沟通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尽管到今天还有人在怀疑互联网作为零售商业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联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讨论的。过分的谈了“纯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无意义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沟通的工具。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至今仍只有极少的部分被应用到 *** 上,如新闻、B2C、B2B。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 *** 空间。P2P可能改变一些我们已经熟知的、习惯了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创造更多。

究竟会出现些什么?预言未来的更好办法是去创造。

2、p2p能做什么

P2P引导 *** 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说 *** 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 *** 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服务器到服务器、服务器到PC机、PC机到PC机,PC机到WAP手机……所有 *** 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对话。这使人们在Internet上的共享行为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人们以更主动深刻的方式参与到 *** 中去,正如I2(第二代互联网)之父Doug. Van Houweling 在几个月前的中国之行时说到的:“下一代互联网民们将真正参与到 *** 中来,每个人都能为 *** 的资源和功能扩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P2P给互联网的分布、共享精神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有观点认为至少有100种应用能被开发出来,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P2P的威力还主要体现在大范围的共享、搜索的优势上。在这方面主要引发了,或者是说更好的解决 *** 上四大类型的应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搜索引擎、文件交换。

(1)对等计算

通过众多计算机来完成超级计算机的功能,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采用P2P技术的对等计算,正是把 *** 中的众多计算机暂时不用的计算能力连结起来,使用积累的能力执行超级计算机的任务。任何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行业都可从对等计算中获利,如天气预报、动画 *** 、基因组的研究等,有了对等计算之后,就不再需要昂贵的超级计算机了。在硅谷现在有许多公司正在投入对等计算的开发,如Popular Power,Centrata,United Devices,Entropia等,并获得了巨大的风险资金。Intel也利用对等计算技术来设计其CPU,并为其节省极大的费用,同时对等计算的发展是以PC机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根本出发点的,自然也极力受到Intel的极力推崇。从本质而言,对等计算就是 *** 上CPU资源的共享。

(2)协同工作

公司机构的日益分散,给员工和客户提供轻松、方便的消息和协作的工具,变得日益重要。 *** 的出现,使协同工作成为可能。但传统的WEB方式实现,给服务器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造成了昂贵的成本支出。P2P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上任意两台PC都可建立实时的联系,建立了这样一个安全、共享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同时进行,也可以交互进行。P2P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关键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的网上工作联系方式,因此基于P2P技术的协同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Lotous公司的创始人奥奇更是获得了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来开发其协同工作产品Groove。

(3)搜索引擎

P2P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开发出强大的搜索工具。P2P技术使用户能够深度搜索文档,而且这种搜索无需通过Web服务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可达到传统目录式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 *** 资源)无可比拟的深度(理论上将包括 *** 上的所有开放的信息资源)。以P2P技术发展的另一先锋Gnutella进行的搜索为例:一台PC上的Gnutella软件可将用户的搜索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