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是哪个国的,许攸来自哪里

2023-01-29 8:41:44 攻略信息 lvseyouxi

历史上的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以下是对许攸为人的具体分析:

1、极具才能

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三国志》中陈寿称他为“王佐之才”。

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记载,在官渡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许攸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

2、会权衡利弊,有道德底线

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

投奔袁绍,许攸是存在着一种投机的思想的。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家人被收押,在袁绍身边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2、有气魄

《武帝纪》“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立皇帝。

2、贪财

《三国志》的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许攸爱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贪欲,所以就背叛投向曹操了。

3、贪功

官渡之战后,许攸夸耀功劳,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因此触怒曹操被杀。

扩展资料

1、对许攸的历史评价

(1)袁术:“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

(2)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

(3)荀彧:“许攸贪而无治。”

(4)司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国得伍员而克强楚国,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

(5)罗贯中:“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6)何焯:“许攸卖国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2、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许攸是哪个国的(许攸来自哪里) 第1张

请问许攸是谁?哪个朝代人?

许攸(?-204)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三国谋士许攸是个怎样的人

许攸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南阳人,和曹操、袁绍是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许攸作为文人来说,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官渡之战中,献袭乌巢之计,帮助曹操打败袁绍。但是许攸有个致命的毛病“贪心”。

许攸很贪财,根据《武帝纪》中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是许攸投靠曹操的原因。《三国志》中记载荀彧预料审配逮捕许攸的家人,许攸恼怒便来投靠曹操,所以让曹操多用给财物安抚许攸。许攸更是没有后顾之忧了,便全心全意为曹操效力了。许攸还很贪功,这是他被曹操杀死的直接原因,曹操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老是将所有的功劳都据为己有。

虽然已经得到曹操不少的封赏,许攸还是不满足,老是在曹操面前夸自己的战功,曹操虽然嘴上附和许攸,其实心中厌恶至极。许攸还是不断对别人说“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复出此门也”后来被人举报,正中下曹操下怀,曹操便将许攸收杀了。许攸在袁绍那里在职的时候就是个沾沾自喜,藐视他人的人,把同是袁绍的谋士的田丰整死,因为田丰老是和他唱反调,并且田丰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这让许攸高傲的心性很是不开心。

作为三国的谋士,历史上对许攸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评论道“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显得许攸很有大家风范。不过他的恃宠而骄和贪心不足也为很多人所厌恶和批评~

三国许攸是谁 许攸为什么投奔曹操

许攸(?-204)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吗?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

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俘获了关羽父子。

而就蜀汉的马忠来说,建安末年,马忠被推举为孝廉,任汉昌县令。曾被刘备称为贤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225年),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讨平牂牁叛乱。后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刘胄叛乱。而就笔者今天要说“许攸”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出现了重名的情况。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遂厚抚攸,攸即归服。——《三国志·魏书·杜袭传》

一方面,对于许攸来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在关中一带,许攸拥有自己的部曲,并且没有真心归附曹操。公元219年,曹操和刘备正在进行汉中之战,而就关中来说,则是曹操大军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面对傲慢无礼的许攸,曹操非常生气,差一点就想将其斩杀。

不过,在杜袭等谋士的劝谏下,曹操没有斩杀许攸,而是厚待、招抚许攸,许攸于是率部归附。当然,尽管获得了许攸这位关中部将的归附,但是,在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中,曹操还是败给了刘备。在曹操撤出汉中之地后,刘备不仅得到了汉中,还进位汉中王,来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另一方面,就许攸来说,则是袁绍的部下。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在东汉末年,许攸年轻的时候就曾和曹操、袁绍结交。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拒绝,王芬欲趁汉灵帝北巡时,以防黑山贼为由发兵,以便起事,但最后汉灵帝欶其罢兵,并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杀,许攸等逃亡。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并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以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准备攻打许都。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袁绍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诸侯的过程中,许攸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袁绍麾下谋士众多,难免互相争斗,这成为许攸最终背叛袁绍,投靠曹操的原因之一。